
HOTLINE
0898-08980898发布时间:2025-09-02 14:15:16 点击量:
习强调,“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”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,再到乡村振兴,中国乡村以崭新面貌展现在全世界面前,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。中国建科自20世纪70年代起,深耕乡村建设领域,有计划、有组织地服务我国乡村建设事业已有40多年,拥有一支全国最早投身并持续不断服务于乡村建设的专业技术团队,从农房建设调查起步,坚持不懈服务国家乡村建设,用全面过硬的专业技术与真挚深厚的乡土情怀,在美丽中国、大美乡村的宏大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梳理研究新中国乡村建设历史,有利于厘清乡村建设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辩证关系,有利于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开创未来,推动我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。中国建科编著《大美乡村规划建设》集中回顾和展示了中国建科在乡村建设领域的理论探索、科技创新、规划设计、乡建工程等工作与成果,本篇为该书规划设计与实践探索——美丽乡村的第二篇内容,我们将持续推送介绍乡村建设的其他实践项目。
近年来,中国建科依托在乡村地区多年积累的规划、设计实践经验,承担了多个美丽乡村示范精品项目,贯彻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,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。在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、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、福建省人居环境提升、青海省“共同缔造”等省部级示范项目中,不断创新规划技术内容及组织模式,落实乡村振兴战略。
项目包括泗阳县第一批特色田园乡村5个申报试点村。规划以“轻介入、微改善”的本土设计理念,重塑“山水田林人居”和谐共生关系,保护乡村传统空间肌理和传统建筑,传承乡土文化传统,保存乡村景观格局,促进承载乡愁记忆。通过当代田园乡村的营建和物质空间的持续改善,带动乡村经济发展,吸引人口、社会资源向乡村回流,助推乡村复兴。
(1)以“三农”问题为导向,探索乡村振兴实施新模式。规划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创建为契机,聚焦泗阳县农村、农业、农民三方面的突出短板,通过产业、生态、文化、空间、治理等多维度的提升谋划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、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施模式。
(2)以推动全局性改革为目标,由点及面强化实施性与示范性。规划摆脱单纯的试点建设规划模式,从县域层面统筹考虑,由点及面,加强县域的整体引导及试点方案的深化落实,意图充分发挥试点对泗阳县全局性改革的示范、突破和带动作用,为全县乃至苏北地区乡村农业创新发展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,贡献“泗阳智慧”。
(3)以共同缔造为实施方向,搭建长效运维的治理体系。规划通过试点建设,建立泗阳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组织领导体制、村民议事会体制、农村产权交易体制、农村设施服务和社会管理供给体制、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体制、新型农民队伍培育体制进行乡村综合配套改革,建立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秩序。强化顶层设计,综合统筹,实现还权赋能,释放活力,构建“三农”综改,长效运营。
设计人员:崔愷、田家兴、单彦名、郝静、郭海鞍、田靓、李嘉漪、赵亮、袁静琪、宋文杰
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,距县城28公里,区位交通条件较优越。村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,村庄共946户,3903人。作为“中国改革第一村”的小岗村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。
规划着眼于村庄自身,探索全新的发展道路,扭转“外部输血”的现状并形成“内部造血”机制,提出以下5个方面的规划内容:
规划理念全域化。在全域15平方公里范围内,对小岗村的农业发展、村庄布点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功能布局,体现了规划的整体性和前瞻性。
农业发展现代化。提出规模化、高效化、产业化、多元化的农业发展策略,并利用农业发展带动农业旅游,区域内布局现代农业种植区、配套服务区、休闲农业体验区等。
村落布局乡村化。在充分保障农民自愿的基础上,适度整合集中农村居民点,逐步实施村庄向社区集中。设计符合本地特点的村民住宅,并对现有村民住宅进行适当改造,实现房屋内部现代化与外部特色化的和谐统一。
服务体系现代化。集中建设村民一站式办事大厅,提供便民服务,集行政管理、金融服务、社区服务及文化中心等功能于一体。
环境保护生态化。对规划范围内水体进行利用与整治,大力推动清洁能源使用,推广绿色建筑理念。
充分利用小岗村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,将生态可持续理念贯穿在发展当中。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、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,合理确定村庄布局,大力发展循环产业,促进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,努力实现低碳、低污染排放。同时,保持农村地区乡土特色,打造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和多样性的自然景观。
设计人员:冯新刚、李霞、薛玉峰、王粟、徐冰、汤小周、高山、曾永生、杨欣、王楠
按照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要求,以调查为基础,以问题为导向,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,以富民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为支撑,以生产生活环境改善、特色风貌塑造为重点,依托现有山水林田资源基础,打造“农民富裕、环境优美、文化浓厚、配套完善”的美丽乡村。
通过第一、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村民持续快速增收,加快农房环境整治、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景观风貌、传统文化等软环境建设,极大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面貌,最终将枫林村松元中心村打造成为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之典范。
(1)发展生产、促进增收原则。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,延伸其产业链,形成第一、三产业联动,增加收入渠道、促进农民增收;对产业、新村聚集点、各类配套设施等一体化布局,实现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,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,同时可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配置和空心村的出现。
(2)保护环境、节约资源原则。保护自然资源,特别是农村产业调整时,应注重对现状森林植被、耕地、山体形态的保护,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时应依山就势,结合地形,尽可能减少对地形地貌的改造,充分利用本土植被和材料,变废为宝,节约资源。
(3)以人为本、提升质量原则。从农村实际出发,合理安排住宅、道路、供水、排水、供电、垃圾收集、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、生活服务设施,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,彻底改变目前夹道建设、零乱建设、生活环境质量不高的不利局面。
(4)统一规划、分期实施原则。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统一规划,按轻重缓急、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,落实具体项目和资金投入。
(5)简洁明了、便于操作原则。规划成果应具有针对性,尽可能避免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及长篇大论,重在梳理、分析和解决问题,以便于基层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操作使用。
(1)深入调查全村产业发展状况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状况、人口分布状况等,以问卷调查、村民座谈等方式,对家庭人口构成、收入来源、住房情况、整治与拆建意愿等进行调查,找出村民生产生活、村庄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村民关注的问题与诉求。
(2)优化调整村域产业结构,明确村域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,制定特色农业产业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;保护耕地、基本农田以及山、水、林等生态景观资源,合理布局新村聚居点,确定村域道路、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。
(3)以松元中心村聚居点为重点,明确保留整饰与拆旧重建的农宅,依山就势、结合山水环境,合理布置村民住宅、院落空间、公共活动空间,体现错落有致、山水村相融的田园村落格局;围绕村民诉求和村庄建设目标,安排生活配套设施、农家乐和旅游服务设施、景观小品设施。
(4)对松元中心村内的拆旧重建建筑制定建筑设计方案,对保留建筑提出外观整饰方案;制定供水、排水、能源等设施建设方案;提出村组路、入户路、重要公共空间节点、闲置荒地的整治与建设要求;制定农业废弃物、农具杂物、生活垃圾收集与整治要求;提出消防、避震防灾措施。
(5)明确主要整治与建设项目,包括项目名称、建设规模、经费概算、资金来源等。
九峰村是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、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,属于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》中特色保护类村庄。规划围绕九峰村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、禁建区面积占村域60%以上、千年古刹九峰禅寺等特色,提出将全村作为一个大景区整体打造的思路,结合“山野、禅修、颐养、匠心”主题形成休闲康养、悠然栖居、静谧禅修、户外野趣等片区,划定村民集中安置点,探索通过资源变资产、菜园变景园,发展旅游促进乡村振兴。
在项目编制过程中,规划师累计驻村108天开展“陪伴式服务”,与当地各级政府、村民、投资主体、施工单位、其他技术单位等沟通协作,共同探讨确定试点范围、重点项目、重要景观节点等,从技术上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。“陪伴式服务”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参与式规划的工作重点及方法,为培育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供规划实施路径。
前洋村是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、福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,属于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》中城郊融合类村庄。规划围绕前洋村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、区位条件优、农业基础好、村庄经济强等特色,提出“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导,以休闲度假和研学旅行等旅游业态为驱动,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”的总体发展策略。结合以“田园、市集、研学、农趣”为主题,发展集研学教育、农事体验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福州市近郊特色田园乡村,打造福州市郊自驾车旅游目的地、福州休闲农业旅游基地。
在项目编制过程中,规划师驻村开展“陪伴式服务”,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参与式规划的工作重点及方法,为培育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供规划实施路径。
规划编制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,共同策划一系列产业和民生项目,其中农夫集市作为启动项目之一,将村内一处百年老宅加以修缮,利用现有建筑,通过连廊将分散在东西两个宅院中的建筑连接,形成完整建筑群落。并且就地取材,尽量采用木材、钢材等轻质材料,减少对环境的破坏。
樟树市阁山镇高兴村位于阁山镇镇区西侧,西北接孙家村,南连店下镇,东靠阁山镇区。村内氏族尚存族谱记载高兴村“阁皂之右, 水之东,诗歌乐土,钟灵毓秀”,历史上受宗族文化、传统风水影响,以祠堂为中心,逐渐扩展,形成面山背水、景色优美、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村落格局,现状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。然而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,逐渐面临建筑衰败、基础设施落后、风貌杂乱、活力不足、卫生条件堪忧等问题。在江西省全面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背景下,成功入选樟树市“秀美乡村”建设示范点,高兴村这一具有典型赣中风貌的传统村落,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规划提出“百年传承、秀美村落”核心理念,注重发掘丰富文化内涵,旨在把高兴村建设成为依托农林业、生态与文化资源,以周边镇区居民为目标市场,以古村落文化为特色,以乡村文化、休闲、度假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要功能,生活舒适、环境优美,极具山水风情和文化内涵的江西省传统乡村示范村。
规划采用“重塑历史格局、传承历史文脉、构架景观视廊、激活村庄活力”的设计理念,突出还原族谱记载的古村落历史格局,打造八个景观节点,体现高兴村“面山背水”的历史格局。
在文脉传承上,设计充分尊重高兴村特色文化,并将酒文化、古村落文化、宗祠文化等发扬光大。因此,规划中既注重对传统建筑和传统街巷空间肌理的保持和延续,也要对部分空间进行升级改造与强化,凸显本村文化特质。
强调展现族谱格局视角,打造视觉通廊,通过景观绿地、开敞空间和步行道,构成生态、开放、优美的景观视廊。重点对村落中的古建筑改造促新,结合酒文化、祠堂文化赋予新功能,如改造成公共服务设施、文化展览设施、民宿、文旅项目等。在激发古村活力的同时,完善服务配套。
规划聚焦政府投资、社会资本、村民自筹三个方面筹措改造建设资金,通过政府主导、部门协调、村民参与等方式激发村民自主改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加强了项目可操作性,并创新性地在村庄风貌提升改造项目中采用设计—采购—施工一体化的EPC模式,保证了项目快速推进。建成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,打响了乡村旅游知名度,带来了人流,社会资本投资的民宿、文旅等项目迅速实现了资金投入的回报,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,生产生活方式也进一步改变,促进村庄的全面振兴。
参与乡村振兴,是中央企业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责任。在踏上新征程、迈向现代化的不懈奋斗中,中国建科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、凝聚行业力量,进一步探索创新乡村营建方式,持续助力乡村振兴,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新的更大力量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